陽光財險業績連年承壓,“騙保門”暴露內控漏洞
文/文心 編輯/雙霞
近年來,在數字化、場景化轉型浪潮中,保險行業迎來新舊交替的關鍵階段。曾以“陽光”命名、寄望成為民營保險標桿的陽光財險,最近卻因客戶被騙保、違法違規頻發以及業績承壓,成為輿論中心。2025年4月,河南許昌中院對一樁歷時六年的重大騙貸案終審判決,撕開了陽光財險長期忽視風控和內控管理不完善的“遮羞布”。
1.一場歷時六年的騙局,揭開內控失守真相
這起震驚保險業界的“龐氏騙局”,由陽光財險河南許昌信保部原經理何庭含一手主導。早在2017年,他便以“貸款由公司償還”為誘餌,承諾高達20%的返利回報,誘騙297人辦理359筆貸款,涉案金額高達7623萬元,最終形成超過3236萬元的壞賬損失。在長達六年的時間里,該騙保模式竟未被公司內控系統及時發現,最終導致客戶受害、公司受損、行業形象受挫。
2025年4月24日,許昌市中院維持原判,判處何庭含15年有期徒刑,處罰金22萬元,并責令其退賠損失。案件審理指出,這不僅是一起員工個人犯罪行為,更暴露出陽光財險在貸前審查、貸后管理、內部審計等環節的嚴重缺位。
在行業強調“客戶為本”“風控為王”的今天,這樣的“制度失明”顯得格外刺眼。尤其是在金融監管日益趨嚴的當下,陽光財險的操作底線頻頻被突破,不僅損害公司聲譽,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公眾對保險行業的整體信任。
2..保費雖有增長,利潤卻被“透支”
從業績數據來看,盡管陽光財險近年來保費規模不斷攀升,自2020年到2024年,其保險業務收入從374.44億元穩步增長至478.6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6%,但表面增長的背后,卻是凈利潤的持續下滑與盈利能力的不斷削弱。同期歸母凈利潤表現震蕩,尤其凈利潤從2022年的16.03億元降至2023年的9.78億元,再跌至2024年的6.14億元,呈現出典型的“增收不增利”困境。
盈利下滑的關鍵在于承保端壓力的加劇。2023年陽光財險的承保綜合成本率高達98.7%,而2024年進一步升至99.62%,逼近盈虧平衡線,幾乎將承保利潤空間壓縮殆盡。其中,2024年綜合賠付率為68.94%、綜合費用率為30.68%,雙高態勢未見緩解。車險業務作為核心板塊,承保成本率達到99.1%,僅實現2.4億元的承保利潤;非車險雖增長強勁,占比升至44.2%,其中農險、健康險同比增長達94.8%,但受制于賠付支出增加,整體盈利仍顯吃力。
與此同時,公司還面臨來自自然災害、監管政策與市場競爭三重壓力:2024年“摩羯”“貝碧嘉”等臺風侵襲造成數億元賠付損失;銀保合作監管趨嚴后,互聯網助貸成本被強力壓制;激烈的價格戰導致營銷費用和手續費支出大幅上升,進一步擠壓凈利潤。
4月29日,湖北監管局披露,陽光財險因監管部門提供不實資料,被處以25萬元罰款。“雙罰制”下,對相關負責人彭松林警告并罰款5萬元。
5月2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顯示, 陽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富源支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存在委托未取得合法資格的機構從事保險銷售活動的違法違規行為。曲靖金融監管分局對其罰款18萬元;對責任人王爾國警告并罰款4萬元。
如果說業績下滑尚可用周期波動或災害頻發來解釋,那么今年一季度多達14項違法違規行為的出現,則無疑讓陽光財險在“合規紅線”上屢屢越界:委托無資質機構銷售保險、虛構中介業務套取費用、編制虛假財務資料、拒不履行賠付義務……這些行為你不但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也反映出公司合規意識薄弱、內部風控體系形同虛設。
截至2024年末,陽光財險全年受理投訴多達31123件,其中理賠糾紛占比高達65.87%,投訴險種中車險問題占比超七成。表面上看,這是高頻業務的“正常代價”,但實際上則反映出陽光財險在服務質量、理賠效率、銷售合規等方面的系統性短板。
3.高層人事頻繁變動,專業能力引發質疑
在保險公司架構中,總精算師不僅是財務安全的守門人,更是業務與風險定價模型的核心設計者。2025年以來,陽光財險在這一核心崗位上人事變動頻繁,引發外界對其專業穩定性和戰略方向的廣泛關注。
今年5月,陽光財險臨時總精算師一職再次發生更替,由擁有近二十年行業經驗的馮雪隱接棒。在此之前,該崗位曾由原陽光保險集團精算部協理劉博臨時代理。但據悉,劉博并未通過正式任職考察,最終未能“轉正”。
馮雪隱擁有具備英國精算師資格。其職業生涯始于美亞保險(AIG)中國和平安財險,之后長期在太平財險深耕精算領域,歷任企劃精算部總經理、產品精算部總經理、兼企劃部/創新發展部總經理等關鍵崗位。2010年,他就獲批成為太平財險的精算責任人;2016年更正式升任總精算師,在任近六年,并曾兼任太平科技保險總精算師,深度參與產品設計、風險管理與市場策略制定。
在離開傳統保險體系后,馮雪隱也曾短暫轉戰資本市場。2024年,他加入復星資管擔任銀行與保險產業運營委員會COO,并成為鼎睿再保險有限公司董事、投資委員會成員,涉足更宏觀的保險資本運作。
如今,在陽光財險連續兩年利潤大幅下滑、2024年凈利潤銳減至4.35億元的背景下(較上年9.94億元下降超五成),馮雪隱的加入被視為“補專業短板、強模型能力”的關鍵一步。根據陽光財險發布的年度報告,雖然其2024年營業總收入已達504.69億元,同比增長6.9%,但賠付成本、綜合費用的激增使凈利潤被嚴重壓縮,反映出公司在產品精算與風險定價上的模型亟待優化。
馮雪隱的挑戰也隨之而來,如何借助自身精算和產品經驗修正現有業務結構?如何平衡保費增長與承保利潤?如何在非車險、健康險等新增長極上建立更穩健的精算模型?在“利潤攤薄+合規震蕩”的雙重夾擊下,他的每一個策略部署,都將直接影響陽光財險下一階段的走向。
陽光財險當下經歷的這一切,是一家曾被寄予厚望的民營保險企業如何在壓力、誘惑與盲點中逐步滑入信任危機的縮影。從許昌騙保案到監管處罰榜單,從利潤縮水到內控缺失,陽光財險如今似乎離“陽光”二字越來越遠。
在保險行業迎來新一輪洗牌的當下,陽光財險若不能正視問題、補齊短板、重塑信任,恐怕不僅難再登“財險第二梯隊”,甚至可能逐步被迫“邊緣化”。因為普通民眾對保險公司最基本的期待,不是營銷技巧而是風控合規與誠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