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客戶經理因“客戶請吃面”被罰款:防微杜漸還是矯枉過正?
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劉雙霞
一碗售價不足20元的干扣面,讓安徽渦陽農村商業銀行的兩名客戶經理付出了總計6000元績效罰款的代價。
近日,一則安徽渦陽農村商業銀行的內部處理通報顯示,渦陽農商銀行青町支行兩名客戶經理因在一家干扣面館接受貸款客戶支付的一頓午餐,違反了該行內部規定,予以兩人通報批評及每人3000元績效核減的處罰;該支行行長因負有管理責任,核減績效1000元。
這則看似“小題大做”的處罰通報,折射出銀行業隱秘的合規爭議:在“人情社會”根深蒂固的縣域經濟中,基層員工與客戶的一餐便飯,究竟是廉潔防線的“第一道裂縫”,還是形式主義的“合規表演”?
從制度設計的初衷來看,銀行的處罰邏輯并不難理解。金融行業素來強調“親清關系”的邊界,任何可能影響職務公正性的利益往來都被視為紅線。
渦陽農商行的《員工行為負面清單》中明確禁止“接受可能影響履行職務的宴請”,而兩名客戶經理與貸款客戶共進午餐且由后者買單的行為,顯然觸碰了這條規則。
渦陽農商行方面稱此次違規事件發生在全行集中開展學習教育的特殊時期,反映出個別重要崗位員工“思想不重視、公私界限不清、規矩意識淡薄”等問題,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銀行方面強調,將堅持“風腐同查同治”,并可能根據后續調查情況作進一步處理。
中央黨校教授竹立家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指出,“對違規接受宴請的處罰不應該看飯店大小,涉及價格高低,而在于是否接受宴請這個行為。只要接受了可能影響職務行為的宴請,就應該被處罰。”
有專家認為,這種“零容忍”態度是防微杜漸的典型實踐——通過嚴懲看似微小的違規,阻斷利益輸送的潛在鏈條。畢竟,金融腐敗往往始于“一頓飯、一包煙”的試探,最終演變成千萬元級別的信貸風險。
不過,爭議的焦點還在于“尺度”的把握。青町鎮作為農業鄉鎮,干扣面館是當地最尋常的平價餐飲場所。一碗面的“宴請”,與高檔酒店的酒桌文化不可視作等同。
在熟人社會的縣域經濟中,完全割裂與客戶的社會交往近乎不可能。一位農商行員工表示,“農民客戶遞根煙、送筐土特產,若都上綱上線,業務根本無法開展。”
從行業視角觀察,此次事件也是農商行轉型陣痛的縮影。作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農商行客戶多為缺乏抵押物的農戶和小微企業,加之部分農商行數字化轉型進程緩慢,信貸決策仍更多地依賴客戶經理的“軟信息”收集。這種業務特性使得“人情”與“風險”的界限更加模糊。
而近年來監管部門對農商行貸款違規的處罰力度持續加碼。此次事件中的渦陽農商行前不久就因“貸款管理不審慎”被罰款30萬元——倒逼銀行通過內部嚴管重塑合規文化。但若將“合規”簡化為對基層員工的績效扣罰,忽視業務流程透明化和權力制衡機制的建設,恐怕難以根治風險病灶。
“防微杜漸”與“矯枉過正”的辯證之爭,答案或許在于制度執行的“精準化”。金融反腐需要守住底線,但也需區分“主觀惡意”與“無心之失”。同時,銀行應提供更清晰的合規指引,比如明確“客戶拜訪場景下的用餐標準”“偶遇客戶時的避嫌流程”等,而非讓員工在模糊地帶如履薄冰。
一碗面引發的風波,本質上是一場關于“信任”的博弈:公眾期待金融機構既保持廉潔,又不失溫度;基層員工渴望制度既能保駕護航,又不致成為枷鎖。當合規管理從“以罰代管”走向“疏堵結合”,才能真正筑牢金融安全的堤壩,而非制造更多“面館里的困局”。
猜你喜歡
WEMONEY研究室
共2806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