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迪被瑞幸逼急了?
文:李唐
近期,外賣大戰將咖啡茶飲行業訂單拉向新高度,咖啡領域的瑞幸與庫迪尤為明顯。
但往深入看,一杯咖啡引發的“戰爭”可不僅僅限于外賣市場,而是2個品牌正在中國消費市場瘋狂蔓延和內卷,在這其中庫迪受壓于瑞幸的現象尤為明顯。

此前庫迪宣稱要在2025年底門店總數達到5萬家。如果庫迪目前僅有1.5萬家門店(含3000家待開業),這意味著18個月內要新增3.5萬家店,相當于每天開出近65家新店。
反過來看,瑞幸咖啡宣布全球門店突破2.4萬家,第一季度凈增1757家,其88.65億元的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1.2%。
還很有意思的是,美國紐約曼哈頓,瑞幸的兩家快取店悄然開業,距離星巴克總部僅幾步之遙。瑞幸在瘋狂出海,留給庫迪的,將是競爭態勢上的持續承壓。
01 背水一戰,庫迪不得不瘋狂跑
不難理解,庫迪咖啡正在開啟一場咖啡行業前所未有的擴張,此前茶飲企業的經驗表明,規模擴張不僅僅可以實現商業化的增長,也能從資本上贏得可觀的回報。為此,庫迪在今年初宣布全面升級“觸手可及”計劃,推出 “咖啡+便利店” 新業態。這一模式主打極低加盟門檻:5萬元押金加5萬元首付,余款可分期36個月,讓普通創業者也能輕松入場。
庫迪高管們的打算是,單店平均經營現金流已達到2.7萬-2.8萬元/月,同比增長40%。便利店業態不僅賣咖啡,還增加了冰淇淋、烤腸、中式面點、便當等即食產品,形成全時段消費場景。
更有意思的是,此前庫迪首席策略官李穎波曾信心滿滿地表示:“我們目前是2萬塊錢就可以開戶,只需要交納2萬塊錢的押金,然后設備跟柜體都是用按杯量付租金的形式來進行。”
不過如今看來這種超低門檻的“店中店”模式,成為庫迪規模躍升的重要策略。
但需要注意,規模化往往可以在帶來商業效率的同時形成隱憂,通俗地講,庫迪的挑戰早已浮現。2024年,庫迪曾提出半年開8000家“店中店”的計劃,最終只實現了上千家的增量,遠未達標。至于原因,
產業分析師張書樂指出:“庫迪的模式就是昔日瑞幸萬店路數,其本身也不是咖啡館,而只是外賣站,擴張更多門店,并非難事。” 然而門店質量管控的壓力,隨著規模膨脹而幾何級增長。
在他看來,在咖啡行業規模曾是制勝法寶,例如,瑞幸憑借萬店規模碾壓傳統咖啡巨頭,如今庫迪試圖用更大規模反超。但這種“以規模對沖競爭”的策略,猶如在高速公路上邊開車邊換輪胎,稍有不慎便可能全盤失控。
庫迪瘋狂賽跑的另一面是聯名這塊,高舉高打的大眾化,被庫迪摘取到自己的戰略籃子里。
庫迪的招數簡單而直接——拿下哪吒,受眾基礎廣泛、戳中大眾情緒公約數、在三四五線及線級劃分沒有下探到的廣袤地區也很吃得開的哪吒。
眾所周知,這一全球無限定詞的T0級別IP,讓各行業商家搶破了頭。
庫迪為“拿下”這一動作所支付的金額沒有披露,但其首席策略官的口徑是“花了蠻大的代價來談”。

除了價格分化、外顯的營銷手段打出差異化,庫迪選擇用“糖水路線”收買人心,“上班上學那么辛苦,喝點小甜水那也是人之常情”。
02 雙線作戰,來自瑞幸的挑戰
不過庫迪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當庫迪在國內瘋狂圈地之時,瑞幸早已開辟多個戰場。2025年,瑞幸繼續發力 “定向點位加盟” ,借助加盟商占據學校、交通樞紐、醫院等下沉市場核心位置。
今年5月,瑞幸發布新一輪加盟招募計劃,面向全國186座城市,開放800多個精選優質點位。這種精準選址策略,可謂是直擊咖啡消費的黃金場景。
與此同時瑞幸也試圖進行更激進的全球化,2025年6月底,瑞幸在紐約曼哈頓核心區連開兩家門店——一家毗鄰紐約大學,另一家位于帝國大廈商圈。
瑞幸進行了全方位的本土化改造:接入Apple Pay、PayPal等本地支付系統,推出美國限定口味,并通過首杯0.99美元的引流價迅速打開市場。
“瑞幸低價闖美的底氣與全球化的野心,源于其供應鏈的深度布局以及穩步上漲的業績。” 2025年第一季度,瑞幸營收88.65億元,營業利潤飆升至7.37億元,營業利潤率達8.3%。
最具戲劇性的反擊來自資本市場。2025年7月,多家媒體報道稱,瑞幸最大股東大鉦資本加入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的行列。
據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計劃保留30%股權,其余由多家買家分持,公司估值高達100億美元。
這一潛在交易暗藏玄機,若大鉦資本成功入股星巴克中國,將同時掌控中國前兩大咖啡品牌。投資界人士分析,黎輝掌舵的大鉦資本可能意在“通過并購重塑中國咖啡市場格局”。
多線作戰的瑞幸,正通過國內下沉、出海規模化和資本運作,構建多維競爭壁壘。庫迪的單一路徑規模擴張究竟會如何,還尚待市場檢驗。
但是客觀來說,兩者之間都有屬于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或者護城河,也基本建立了覆蓋咖啡、烘焙、包材等幾乎全環節的供應鏈,甚至也都還有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新興技術驅動的商業土壤。
即便在細致一點的物流、庫存等環節接入物聯網,門店管理水平在行業內屬于第一梯隊。
能保住品控,也能控制成本減少損耗,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賣出一杯杯咖啡。
只不過相比庫迪,瑞幸跑得更早一點,更快一點。
03 模式分化,咖啡也內卷
中國咖啡市場的競爭已進入深水區,曾經席卷全行業的價格戰仍在繼續,但各品牌策略已出現明顯分化。
不過庫迪仍在死磕低價,李穎波明確表示:“價格戰(如9.9元)可能會持續三年。” 這種堅持背后是巨大的成本壓力,庫迪需要持續不斷通過擴張維持現金流。

瑞幸則開始戰略調整,2024年初,其9.9元活動覆蓋8款飲品,到3月已縮減至5款。這一調整效果顯著:瑞幸第二季度營業利潤達10.51億元,成功扭虧。
最令人意外的是星巴克的轉身。2025年6月,這家入華25年的咖啡巨頭首次大規模降價:非咖啡系列產品均價下調5元,降幅超10%,最低售價下探至23元。
同時星巴克發力“非咖”場景,打造“上午咖啡,下午非咖”的全天候服務模式。
各中小品牌也在尋找生存縫隙。挪瓦咖啡拒絕價格戰,押注健康化,與見福便利店聯營,其單店日銷量驚人地達到700-1000杯。
MANNER堅持直營路線,不開加盟,門店突破2200家后仍向3000家沖刺。Tims天好咖啡則切入午餐賽道,推出貝果堡午餐盒,探索“咖啡+暖食”的差異化路徑。
供應鏈成為幕后決戰的關鍵。瑞幸在江蘇的烘焙基地年產能達3萬噸;庫迪在安徽當涂和蕪湖的全球供應鏈基地總面積36萬平方米,咖啡豆烘焙年產能4.5萬噸。
中國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供應鏈是中國品牌出海的決勝因素。未來企業競爭的核心就是供應鏈,產品、包裝、材料可以模仿,但是供應鏈是騙不了人。”
咖啡行業的競爭維度已從單純門店數量,拓展至產品創新、場景構建、供應鏈效率和資本運作的多維對抗。單一策略再難通吃市場。
回過頭來看,咖啡江湖廝殺競爭的味道從未如此濃烈。庫迪的5萬店目標還在路上,而瑞幸的紐約門店外,那些金發碧眼的顧客排起兩小時長隊只為嘗鮮一杯“東方咖啡”。
好在市場足夠大,未來的紅利也給庫迪留下了實現目標的機會,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中國人均咖啡消費量僅0.3杯/日,遠低于美國的2.1杯。這片藍海中,沒有人真正被逼急,只有人被自己的局限困住。當庫迪借助于用便利店模式復制咖啡傳奇時,瑞幸也將目光投向全球市場與資本運作的更高維度競爭。
咖啡杯中的戰爭,勝負從來不在吧臺之上,下一步庫迪又會走向何方,市場會給出答案。
猜你喜歡
行業地位失守,業績持續失速,科沃斯的故事不好講
隨著越來越多的品牌涌入掃地機器人賽道,市場逐漸回歸產品力驅動,科沃斯的市場份額也逐步被其他新生代品牌“蠶食”,業績更是被居高不下的營銷費用“鯨吞”。
派財經
共1024篇文章
聚焦數字經濟融媒體平臺。